2025年3月27日下午,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储能技术创新”分论坛在北京举办,分论坛聚焦电力储能标准体系、多元储能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等11个主题。分论坛由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秘书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研究所主办,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力行业委员会承办。
本次分论坛采用现场会议的方式进行,参加分论坛现场会议的有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氢能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能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应用相关单位。参加现场会议的嘉宾共200余人。
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汪毅指出: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促进电力储能行业应用和产业发展为目标,在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编制实施中充分发挥全行业的智慧,一方面重点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持续完善电力储能标准体系,加快储能电站设计规范的发布,密切关注储能电站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并及时编制标准;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储能标准的深度解读和贯彻执行,在充分保障用好电力储能标准的同时,让应用方和设备厂商深层次认识到采信标准的必要性。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研究所副所长官亦标指出: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规模化应用上仍面临“不敢用、不好用、用不好”等问题,面临整体利用水平不高、对电力系统的支撑效果尚未充分发挥等挑战,官亦标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打开储能“黑盒”,强化参数透明与核查,实现多场景应用与储能的参数、状态、运行边界的深度融合;二是研究锂电池储能运行评价方法,提出简便易用、兼顾调用需求和储能本征特性的运行评价指标,科学合理地评价储能利用水平;三是以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严格执行解决储能工程应用全过程安全与质量管控难题,构建集型式试验、驻厂监造、到货抽检、电站调试、建模仿真、并网检测、运行考核于一体的锂电池储能并网测试评价体系,全面实现“能用、敢用、好用、用好”。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研究所并网技术研究室副主任许守平指出:构网型技术可能成为同步机的重要补充,具备高可塑性的优势,将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手段。构网型技术不是单一装备技术创新,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以系统需求引导构网型技术发展,也需要合理规划布局降低构网型技术风险,还需要重塑稳定管理体系适应构网型大规模应用。许守平围绕构网型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应用原则、应用布局、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和设备运行管理能力等方面给出发展建议。
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苏岳锋指出:2025年将迎来储能电池退役的首个“小高峰”,2025年全国退役动力电池预测量78万吨,2030年行业市场规模预测1054亿元。传统电池回收技术存在效率低、能耗高和附加值低等问题,构建绿色、安全、高效的“零废、闭环”特色锂电池循环利用新体系将是解决方案之一。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氢能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根蒂指出:氢能是重要的灵活调节资源,也是极具潜力的日、周、季长时储能技术,他围绕电制氢和氢发电等方面进行了关键技术及应用现状的分享,并指出传统电制氢与燃料电池设备存在调节响应能力不足、电氢调控策略对电网波动与负荷需求缺乏综合考虑等问题,亟需开发具备高效灵活调节能力的电氢装备,攻克氢能并网过程中的协同互动调控技术,充分发挥氢能在电网调峰、消纳保供方面的能力。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谢冰指出:黑启动试验对于大连电网的稳定运行及防灾抗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谢冰介绍了辽宁电网开展新型储能黑启动的试验。通过黑启动的实践,形成了新型储能黑启动“理论、仿真、试验”三维互证体系,大大提升了辽宁电网对新型电力系统特性认知和储能控制策略优化能力。
大唐中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首席专家韩金华指出:大唐湖北慧唐储能电站是国内首个投运的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对行业内钠离子规模化集成应用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目前,电站整体运行情况良好,未发生非计划停运,但也存在着现有市场中适用于锂离子电池参数的PCS(储能变流器)与钠离子电池参数特点不完全匹配、不能充分有效发挥钠离子电池宽电压运行特点等不足之处。韩金华提出从优化调整PCS运行模式和热管理系统逻辑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整站综合效率的技术措施。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双碳”中心主任李阳海指出:电网友好型技术或设备是指发用电设备与电网协调互动,以支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技术或设备。以压缩空气储能为例,其符合安全性高、支撑有力等电网友好型技术的内在要求,在转换效率、转换灵活性以及成本等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国能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成军指出:火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的灵活性资源,对火电机组进行必要的灵活性改造的同时与飞轮储能联合调频,是增强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提高频率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美的集团绿色能源研究所所长靳承铀指出:人工智能(AI)与储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能源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AI全方位赋能安全防控技术、热管理技术,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差异化技术,以及系统构网功能,从而实现储能电站全寿命周期的安全可靠、效率提升及整个系统的高质量运营。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刘俊军指出:全球中长时储能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储能时长的增加,中长时锂电池储能电站将面临更庞大的电芯数量管理,以及系统集成效率、系统成本和电芯不一致等安全可靠性问题带来的挑战。刘俊军提出研发大能量储能电芯和系统是解决锂电池长时储能痛点问题的关键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
本次分论坛会议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分享经验、展望未来的平台。会上各方专家共同探讨了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深入分析了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的多维影响,展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新型储能将继续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