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系列报道之一】主论坛
首页 新能源 正文
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系列报道之一】主论坛
发布时间: 2025-04-03 10:18:10
    

2025年3月27日,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大会以“契合电力脉搏,激发储能动能”为主题,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研究所、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储能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力行业委员会承办。

本次主论坛采用现场会议和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参加主论坛现场会议的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三峡陆上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国网新能源云技术有限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蒙电能源研究院、大唐中南电力试验研究院、江苏协鑫新能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代表。现场1000余人、线上1万余人参加了主论坛会议。

中电联微信图片_20250402120617.png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院长)魏玢作了“新型储能赋能电力系统:调节、平衡与创新”主题分享,她指出,新型储能是解决新能源带来挑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在解决系统爬坡需求和日内调节需求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储能将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深度融入系统各环节,助力催生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移动式储能等多种业态。魏玢建议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引领、研究长时储能技术、完善市场机制。

微信图片_20250402120625.jpg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张振宇作了“新型电力系统下新型储能的发展前景和挑战”主题分享。张振宇指出,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域新型储能装机持续快速增长,多元化趋势显现,充放电量快速增长,利用水平整体上升,保供应、促消纳调节支撑作用显著。新型储能正成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成为催生能源新业态、抢占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和国外对比来看,未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广阔。储能配置应匹配需求、合理规划,加强安全风险防范、以系统观念引领创新,健全市场机制、明确储能定位与责任、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构网型储能布局需求分析,超前研究、差异化发展建设各类储能。

微信图片_20250402120632.jp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原专家委专职委员、特级战略专家郑耀东作了“探究新型储能的运营”主题分享,他指出,从整个电力系统的角度看,储能主要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大场景,其收益模式主要可归纳为容量电价(租赁)、价差模式、辅助服务三大类,目前新型储能盈利途径较少,仅可获取现货价差、辅助服务费用、容量租赁等收益模式中一到两种,盈利空间有限。建议按照“容量市场+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综合市场体系发展思路,逐步健全完善新型储能商业模式。

微信图片_20250402120640.jpg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褚景春作了“熔盐储热支撑新型能源系统的实践”主题分享,国家能源集团正在安徽建设1000MWh的全球最大火电耦合熔盐储热项目,从理论研究、设计研究、控制研究和应用技术四个方面探索全方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实现顶尖峰和压低谷等多任务下的稳定运行。熔盐储热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为我国火电灵活性改造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方案,未来这项技术有望在供热机组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会议发布了《2024年度电化学储能行业创新与应用典型案例》,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储能技术部主任刘明义分享了“华能北方上都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配套储能创新示范”典型案例,三峡陆上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主任张梓泳分享了“三峡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典型案例。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副秘书长马晓光发布了《2024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国网新能源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凯作了“基于国家电化学储能平台的储能安全管理及行业服务体系”的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402120648.jp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原专家委专职委员、特级战略专家郑耀东,内蒙古电力集团蒙电能源研究院董事长赵晨旭、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储能技术部主任刘明义、大唐中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首席专家韩金华、江苏协鑫新能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茂海、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科学家王劲松博士围绕《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储能行业的影响展开对话讨论。

对话专家一致认为:

(1)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对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新型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新能源新政出台给新型储能的发展带来长期利好,标志着储能发展将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储能行业将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

(3)新能源配储要关注各地区的实施细则,可能存在地区差异,具体电站应根据实际需求和市场价格来确定配置比例、配置方式和技术路线,根据经济性测算来确定运营策略。

(4)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应用有助于新型储能更好地主动或者协同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今后科技创新可能会对新型储能带来变革性影响。


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


©陕西省电力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