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为充分展现民营经济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日前,中能传媒启动“能源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民企力量”系列报道,从充电、储能、核电、风电、光伏等领域探寻民营企业的发展成效,展现其在技术研发、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创新突破。敬请关注!
打开充电桩新赛道
——特来电在新能源充电行业中展实力
见习记者 赵雅晴 张浩正 本报记者 王怡
春日的崂山,层峦叠翠。
沿着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驱车前行,一座银灰色建筑赫然矗立——这是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的总部大楼。
“特来电”,司如其名,仅从地下停车场建设便可窥一二——
只见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驶入缓冲车位后,机器人“搬运工”便迅速前来,精准托举车身入位。旋即,充电“机器手”自动伸出,插枪充电……不到1分钟,一辆新能源汽车便完成了泊车、充电全流程。
这场特别的体验,源于特来电打造的“超阶零碳+极速立体泊车”全数字化建筑。
“世界首创!”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介绍,大楼可同时容纳508辆新能源车实现车网互动,三面外墙采用碲化镉光伏玻璃可实现全楼最高25%的绿能替代,地下900千瓦时的梯次电池可循环存储绿电1500千瓦时。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特来电稳扎稳打、一路向前,已发展为国内电动汽车充电行业的头部运营商。
“并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
特来电是中国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300001)的控股子公司。
根植母公司制造箱式变电站的产品“基因”,寻找用电领域的创新赛道,一直是于德翔和团队的一个梦想。
201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等要求。同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宣布支持社会投资参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充换电行业从单一“国家队”主导,进入到与民营企业“共舞”的新时代。
“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于德翔说。从产品制造和创新技术的提供者,转变为充电服务的提供者,兼顾能源与数据运营,“一下子就捅破了创新的天。”
于是,当行业还停留在“单桩充电”阶段时,特来电率先打破认知边界,2014年首创了电动汽车群管群控技术,建立了有别于传统充电桩的充电网技术路线,为未来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到来做好了预判。
“最初,特来电的群充产品在市场中并不被充分理解。”特来电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穆晓鹏说,“但我们坚信,群管群控技术是从无序充电到有序充电的转变,让充电行为更可控。同时,结合峰谷电价,让用户充电更经济,解决行业痛点的同时,优化能源调配。”
随着产品的迭代,特来电于2023年推出智能群充4.0系统,通过创新技术,模块利用率提升30%,充电效率优于行业2%。研发团队还通过不断改进充电枪线材料,使枪线减重50%,让车主充电更轻盈。
创新始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特来电新能源展厅中,“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需要什么”的标语格外醒目。于德翔说,这是特来电的创新理念,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面向未来持续创新。
凭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特来电在充电网技术上拥有超过1400项知识产权,攻克了世界20项充电网核心及“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了最高可支撑1200千瓦的重卡车辆大功率自动充电产品——自动充电机器人;落地了超过600座“光储充放检”新能源微电网示范站。
“打造全国最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
正是这种“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民企特质,引领特来电走在数字化转型前沿,为行业发展带来全新活力。
基于对充电网发展的洞察力,2014年,特来电着手搭建云平台,2015年推出1.0版本——在行业内首次应用APP充电和扫码充电模式,极大提升了充电便捷性。
随着国家陆续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好政策,电动汽车市场迅速崛起,充电业务量呈爆发式增长。
“2016年,特来电日均充电量首次破百万千瓦时。为支撑这种规模化充电需求,平台2.0版本的技术瓶颈亟待突破。”特来电云平台中心工程师吕秋言说。
特来电因此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架构升级,提升生态服务能力,助力充电行业发展。
“电动汽车充电网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其实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速度同频共振,我们意识到云平台需要更精细化的数据支撑和管理,就提出了3.0版本——构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于德翔告诉记者,3.0版本可以说是云平台迭代升级的技术底座。
经过持续6年的不断摸索,特来电深度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成功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
目前,特来电累计投建充电终端超73万个,云平台服务用户数达到3700万,日充电量最高可达5000万千瓦时。
海量的数据积累成为特来电提质增效的强力引擎。云平台通过充电网、车联网、能源网进行业务与数据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车主带来高品质充电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特来电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智能运维,大数据可以对场站故障报警记录进行分析,评估设备性能并及时更新升级,让车主不再为‘坏桩’烦恼。”吕秋言说。
“特来电赶上了最好的时候”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技术底座。
走进特来电充电网实时监控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所有场站的数据,包括实时充电量、服务车辆数量、车辆安全评价雷达图等。
于德翔向记者介绍:“通过数据可以看到,2024年,我们识别并中止了近5万辆高危车的充电行为,为用户提供电池卫士检测报告10万份。”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充电安全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2024年,特来电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近全量车型充电大数据的电池安全大模型,以提升充电网的安全防护效果,实现对电池安全的深度管理。
“大模型凭借海量历史数据,使高危车辆电池的风险阻断率达到99.9%,大幅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特来电安全总监尹玉鹏说,“训练数据覆盖了市场上95%以上的车型,品牌高覆盖度加深了大模型对不同品牌电池安全规律的理解能力,使预警系统更加全面可靠。”
尹玉鹏打开特来电APP,向记者展示了为车主生成的专属电池卫士检测报告。“这份‘体检报告’显示了车辆电池损耗情况、安全级别、温度趋势等,帮助车主更加科学地管理电池,使驾驶更加安心。”
仅在2025年春节期间,特来电APP便向车主发出近9万次充电安全预警,预警高危车辆3592辆。
向“新”求“质”,蓬勃发展。特来电用十年光阴,以技术创新破解行业痛点,成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民企标杆。
“特来电赶上了最好的时候,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走向世界。”于德翔说,民营企业座谈会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明显感到,过去观望的氛围已转变为当下的积极行动,民营企业家不再犹豫,纷纷投身实践,因为机会已然来临。”
(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