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安康水电杜文娟:文学照亮人生
时间:2019-11-29 15:53    来源:安康水电厂    浏览量:1244

    11月18日,欣闻电力作家杜文娟长篇小说《红雪莲》获得柳青文学奖,此奖是陕西省唯一官方设立的文学奖项。身边的同事、朋友纷纷表示祝贺,而此时此刻,面对众人的关切、询问,她只说了一个字:累!没有欣喜若狂,没有热泪盈眶,“累”——是她对这么多年脑力体力心力透支的精准提炼。

  杜文娟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是右派了,小时候随父母下放到农村老家,那时一个背依巴山、面向汉中盆地的丘陵村庄,位于陕西省南郑县。父亲平反以后到了巴山北麓的一个小县城,那时候很穷,租住的土坯房冬天飘雪夏天漏雨,缺衣少穿是常有的事。用她自己的话说:“12岁以前没有见过袜子,脚后跟的冻疮成家以后才愈合。”今天的孩子无论如何不会相信,长辈们会经历这样艰苦的年代。

  也许是出生成长在山区的缘故吧,杜文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与期盼。在18岁到西安读书以前,她没有见过地平线上的太阳,更不知道什么叫广阔无垠,一马平川,见到的所有太阳、月亮、星星,都在群山之间,山峦之巅。

  当她在书中看到了另外的世界,领略了许多种可能,“走出大山,开创一片新天地!”是她内心最强烈的渴望,也成为她创作的最大动力。从西安团校毕业后,她被分到了岚皋县团委,不久,因为爱人的关系,她调入安康水电厂工作,从此成为电力系统光荣的一员。

  对文学的热爱,说不清是源于父亲的引导,还是源于小时候孤僻内向的性格。那时候,心中的话语无人诉说,脑海里不经意间冒出的奇奇怪怪的念头,青春期挥之不去的思绪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好奇,全都化为笔下汩汩流淌的文字。文学既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释放,那些起初不敢见人的文字慢慢地登堂入室,被众人所熟知,而杜文娟也因对文学的热爱渐渐变得自信、从容,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华。

  从南郑、岚皋、安康,再到西安,从小县城到大都市,这是一个人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安康作协到中国电力作协再到中国作家协会,这是一位写作者事业的提升,是对一位作家成长进步的肯定和认可。杜文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县城走了出来,前行的脚步执着而坚定。多年艰苦跋涉,她终于来到了从小梦寐以求的广阔无垠,终于成为了她从小就想成为的“作家”,完成了一名女性羽化成蝶的蜕变。

  无数次阅读和行走,杜文娟逐渐感知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魅力,感悟到脚步决定视野,视野决定高度,高度决定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回想一路走来,她特别感念童年时期形成的品质——敏感、好奇、坚韧、独立思考,这是一个作家良好的素养,这些品质一直流淌在血液中,不曾离去。在风雨兼程和烟火磨砺中,杜文娟逐渐褪去了与生俱来的自卑和怯弱。  第一次踏入西藏,是在2003年,杜文娟说当时只是为了看风景,只是为了不一样的远方。没曾想,从此,她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辽阔的天空,高寒的气候,质朴的藏人,以及神秘的佛教文化都深深吸引着她。她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此后,她的文字都与这里息息相关,《走向珠穆朗玛》、《祥瑞草原》、《阿里阿里》、《苹果苹果》、《红雪莲》……她的身上仿佛印有“藏地密码”,她成了西藏写作的代言人。杜文娟先后10次进藏,4次抵达西藏阿里,她采访过土生土长的老牧民、老西藏、边防战士、援藏干部等各种职业的人们,触动心灵的是雪域高原上的万物生灵,以及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在这里,生死一线之隔,一次偶然的感冒,一次正常的生育,一次轻微的病痛……都可能命悬一线,阴阳两隔。这里的人们,看惯了死亡,生的艰难,死的容易,是内地人不能理解的。

  2012年完成的长篇纪实《阿里 阿里》,以女性特有的虔诚和坚韧,记录了阿里人的命运、爱情、信仰、伤痛与灾难,忠实再现了阿里人跌宕起伏的生命韵律和惊心动魄的历史传说。此书被翻译成英文、塞尔维亚文、哈萨克文、藏文等文字,杜文娟也因此受到哈萨克斯坦文化部邀请,于2018年4月访问哈国。在哈中作家论坛上题为《我生机盎然的祖国》的演讲,情深意切,文采斐然,促进了中哈两国文化交流。

  她38万字的长篇小说《红雪莲》历时4年完成,2017年先后被《红豆》、《芳草》、《中华文学选刊》等多种大型刊物刊发。藏文版于2019年5月出版发行,与《阿里阿里》一起被列为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献礼作品。

  多年来,杜文娟把目光聚焦在高原和震区,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多年的行走、采访和深度交流,她深切地感受到偏远地区百姓的艰辛不易,更加认识到一位作家的责任与担当。

  2008年5月,她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灾区,做了一名志愿者,最后被广元市的救护车从死亡线上救回来,手术后脖子上的疤痕至今清晰可见,从此以后,杜文娟只穿高领服装,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在汶川地震十周年时,一个念头又在折磨着她:当年的灾区现在如何?幸存的人们生活现状怎样?那个失去了父母的小男孩是否健康成长?带着这样的惦念和牵挂,杜文娟于2018年5月第四次入川,她先后走访了都江堰、映秀、汶川、绵阳、北川等地,采访了五六十位地震中的重度伤残人员和重创家庭,随后撰写了长篇纪实《岩兰花开——汶川大地震伤残人员生存状况调查》。此作品从萌发书写到完成,经历了十一个年头,先后刊发于《北京文学》、《作品》等杂志。

  在高原、山川、灾区的多次奔走中,她遭受的不仅仅是头疼缺氧的高原反应,还有饥饿、寒冷、恐惧、危险、死亡的威胁……为了文学,她付出了太多太多,同时,文学也带给她许多荣誉:第六届、第七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百优人才、三秦优秀文化女性……一项项荣誉不仅仅是对她勤于笔耕的奖赏,也是对她敢为人先、不懈追求执着精神的褒奖。

  杜文娟,一位普通瘦弱的电力职工,一位行走于高原、震区的写作者,一位身怀大爱和悲悯情怀的行者,以手中的笔立于天地之间,为特殊群体奔走呼号,抒写放歌,以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四力”,眼中有人民,肩头有担当,心中有大爱,笔下有乾坤,她的人生也因此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尚德路79号    电话:029-81005197     投稿邮箱:493129371@qq.com

版权所有 © 陕西省电力行业协会    陕ICP备17012114号-1    技术支持:网是科技

陕西省电力行协公众号